全国服务热线:0537-3201560
新闻资讯
中医体质辨识仪与食养的关系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具有一个宽大的正常波动范围,有时可越过边界而进入异常,即病理状态。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有所侧重地选择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以二纲八要辨体质为指导理论将体质食养法归纳成“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润之,湿则祛之”[2],中医体质辨识仪兼顾季节、地域、年龄、性别,除正常质外六种病理体质[3]都可按各种食物之性味调养而获效。
3 阳虚质: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以温阳益气为法,可用温补,宜选用羊肉、牛肉、狗肉、鸡肉、胡桃仁、海虾、红豆、黑豆、桂圆、荔枝、韭菜、干姜、大蒜、葱等甘温、辛热类食品补助阳气。忌食寒凉性食物。
中医体质辨识仪在生理状况下多以某一局部特征为表现,如进食寒凉即有腹泻,进食辛辣即有口舌生疮,进食油腻即有胃脘胀满、口中粘腻。而在受邪或阴阳失调跨入病理状态时则决定着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机、证候的倾向性。